感謝主,這一週(和下一週)我們來到本書的第九章,也就是本書第二部分的頭一章。本書分成兩部分,前八章出版於1853年(見本書開頭的第一版前言),後九章出版於1867年(見本書開頭的第二版前言)。中間隔了十四年。作者在前言裡提到,為何他要出第二版,多加了九章的內容(篇幅比第一版還多)。他說:
關於國度又一系列的論述終於得以面世,以進一步證實頭一系列中所確立的真理。有人若讀了先前的論證仍心存疑慮,或許能借此信服。有人若仍然懷疑,就應該細細查考新約聖經。新約聖經裡大約有一百六十處經文,在不同程度上直接證實了這國度的教訓。
可見,郭維德所以有負擔加寫本書第二部分的內容,是為了「進一步證實頭一系列中所確立的真理」,盼望「有人若讀了先前的論證仍心存疑慮,或許能借此信服」。誠然,在郭維德所處的時代,他在本書第一版中所提出的教訓,在今天的我們看來也許覺得很合乎聖經,也合乎常理(忠信的得賞,不忠信的受罰——這豈不合乎常理?),沒有什麼好懷疑的,但在他所處的時代,他所傳講的教訓卻引來了軒然大波,招致許多人的反對,而且一直持續到他過世為止。當時的人所以反對他,首要的原因是,這是一個前所未聞的教訓!在郭維德之前,從未有人把將來國度的賞罰,特別是信徒可能會因不忠信而無法進入千年國,如此清楚有力地陳明出來(所以,他實在可說是傳講這項國度真理的先鋒)。[1] 另一個重要的原因是,對於當時普遍沉迷於世俗、只以自己能「上天堂」或「得永生」為滿足的基督徒來說,這樣的教訓實在是人所不愛聽的;人人都愛聽神的恩典、神的愛、神的憐憫等,卻不喜歡聽神是公義的審判者,要按信徒的行為來賞罰每一位(提後四8,林後五10)。這樣的教訓如同十字架的道,如同主耶穌叫人要背起十字架為祂舍己的道,是扎人耳朵,使人不悅的。所以,郭維德當時會面臨重重反對,並不難理解。瞭解這樣的歷史背景,能幫助我們明白郭維德寫作本書第二部分時的動機和心情。在前言裡他說:
在這末後的日子,既然這國度的教訓如此厲害地對付信徒的自私和放縱,任何思量這件事的人,都不該期待這教訓的傳揚不會掀起風浪。這教訓就像所有出於神的教訓一樣,容易受人詆毀。既然如此,這教訓怎能免去爭戰?那些持守這教訓的,又怎能不帶傷痕?
然而,這教訓既然完全是以神明確的話為根基,就必在所有正直的心中得勝。凡接受它的人,其生活也必然會受到極大的影響。
他又問道:
這教訓是出於神的嗎?如果是,就不能被推翻。當然,不是所有的人都會接受,連信徒也不例外。然而,儘管這樣的教訓叫人對神滿生敬畏之心,並認識到自己的責任何等重大,但人若眼目單純,必因看見這教訓證據充分而欣然接受。
在郭維德話語的背後,是一個渴望單單遵守並教導神的話,並甘願為此付出一切代價的心志。這樣的心志,支配貫穿了他的一生。因為這樣的心志,他一旦看見英國國教裡嬰兒洗禮的實行不合聖經,就毅然決然地放棄自己在英國國教裡的祭司職位和豐厚薪資,也放棄在英國頂尖牛津大學終身研究員的職位和名譽,放棄在世上也在基督教界裡燦爛的前途,寧可成為一名默默無名、遭人批評的牧者,只單單按著自己的良心,按著神的話,忠信地牧養神的羊。所以,願我們在讀本書的第二部分時,不光是讀到郭維德的字句,也能看見字句背後的那個人——他的心志,他的奉獻,他的絕對,他的堅持。願主把祂賜給郭維德那樣向祂話語絕對跟隨的心,也賜給我們。願主的話對我們像對郭維德那樣,是如此的神聖重大而寶貴,值得付出一切的代價來追求、遵行並傳揚。
第九章,是全書最長的一章,之所以長是因為涵蓋的經文篇幅長(從馬太福音十九章十六節,到二十章十六節,共二十八節),而且內容也是新約中相當難解的一段。主在此說到,「駱駝穿過針的眼,比財主進神的國還容易呢」(十九24);如果神的國是指永遠的救恩,那永遠的救恩就不只在乎信,而在乎人是否願意捨棄財物了!主在此也說,「凡為我的名撇下房屋,或是弟兄、姊妹、父親、母親、兒女、田地的,必要得著百倍,並且承受永生」(29);如果這裡的「百倍」和「永生」,也是指永遠的救恩,那再一次地,永遠的救恩就不是憑著信,而是憑著行為了!但這豈不是與聖經其他明言的經文相抵觸?比如,「一切信祂的都得永生」(約三15),「一切信祂的,不致滅亡,反得永生」(16),「神的義,因信耶穌基督加給一切相信的人,並沒有分別」(羅三22),「你們得救是本乎恩,也因著信……不是出於行為,免得有人自誇」(弗二8~9)等。所以,這裡的「百倍」和「永生」,肯定不是指信徒因信就已得著的永遠生命,因為那是憑信就可以得著的,不靠行為。為此,解經家對此段經文提出了各樣的解釋,但總是難以與聖經其他的經文相符。後面葡萄園的比喻,同樣令人費解,主這樣看似「不公平」的待遇,究竟是說明什麼?這裡的比喻,難道是說,信徒無論為主勞苦的程度為何,將來所得的獎賞,都會是一樣的?這顯然不符合許多經文說到主來時要「按各人的行為」賞罰各人的明言教訓(林後五10,林前三13~15)。那麼,主這裡的意思,究竟為何?
郭維德在本章,以將來的「千年國」為今生忠信跟隨主的獎賞,作為一把解經的鑰匙,解開了這兩段經文裡的種種難題。因為本章內容比較長,我們分成兩週來讀,盼望給大家充足的時間能多借著禱告,將本章內容化成我們屬靈的「乾糧」(來五12),成為我們屬靈生命的滋養。最後,讓我們以郭維德在本章結尾的話共勉之:
筆者盼望,沒有人只因讀了本章的論點,就接受此教訓為其信仰;願每位讀者好好思量,這由新約多處經文所支持的教訓,難道不是我們主的教導!若有人確信這真理,願他尋求恩典以行出這些準則!……願我們每個人時刻警醒,不因這真理與我們天然的感覺相悖,就將其拋在一邊。願我們人人都祈求能眼目單一,因為豐富的亮光只賜與那樣的人。
[1]在他所處的時代,基督教裡的三大派系,即天主教、更正教、東正教,大體上延續了教父奧古斯丁所教導的神學傳統,即認為千年國已在教會時代得著應驗,所以自然沒有信徒將來能否「進國度」的說法。更正教裡雖然也有不少人認為千年國要在主第二次的來時才會應驗(稱為「前千禧年」或「千禧年前」論),此教訓且在19世紀特別因英國弟兄會的興起,在更正教裡廣為基督徒所接受,但即使如此,郭維德的教訓對這些相信千年國還在將來的人來說也是從未聽聞的,而且也招來不少的反對。總之,在郭維德之前,從未有神學家(至少就我們所知)像他那樣清楚地論證,信徒可能因不忠信而不得進入要來的千年國。他可以說是正式提出這教訓的第一人。參本書《譯者序》。
Comentario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