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《神聖真理的兩面性》第一週讀後心得(Rita):還好,神預備了一個群組,讓我們一起讀書

作者:聖經所展示之真理的兩面性,乃是一強有力的證 據,表明聖經並非出自人手。

心得:原來,令人費解的兩面性,反而證明,聖經不是人寫的


作者:人的心思所引以為傲的一 件事,就是能造出某種合一性(一致性)。人總是企圖從不同的 現象中探尋出某種共通的原理,並剔除其中一切模糊 難解之處,好證明在紛繁的表象背後有一共通的定律 支配一切。凡有礙於達成這目標的,人不是設法迴避, 就是加以否認,因為那些都會削減其新發現所帶來的 榮耀和果效。

心得:個人很著迷於「一致性」。彷彿事物只要有一致姓,就證明「很可靠」。於今,郭維德指出神聖真理有兩面性,且這兩面性跟人的心思是很衝突的。我汗顏,我真的不知道自己對一致性的高舉,會妨礙我對神的認識。主啊!怎麼會這樣!


作者:大多數人便只強調其中一類的經文,而否定另一類的經文。對與其觀點相對立的真理,他們不是掩耳不聽,就是加以扭曲,好盡可能使其與自己的觀點相合,從而在他們的心思中造出 一種前後一致卻不合聖經的道理。

心得:再次鼓勵我,多多讀經,綜覽前後文。以避免心思中造出一本自以為是的新聖經。


作者:一面,亞米念派落入了徒然自恃、奔走忙碌的光 景,且對屬人的方法盲目崇拜。他們眼中所看重的,都是人的作為、能力與行動。對人的誇耀與讚美,取代了對神的誇耀與讚美。

心得:過度強調人的作為行動努力,反而充滿壓力,越信越累。


作者:另一面,單單持守加爾文派觀點的人則在相反的 一面造成了同等嚴重的損害。他們慣於把神視為主宰一切的施恩者,把人看成是完全被動無奈的,因而陷入屬靈的懶惰;當看見有人設法使更多的人得著救恩,他們就表示懷疑和不滿。

心得:過度強調神的大能,有時會輕忽自己的本分,似乎也沒有把神榮美的形象活出來咧。


作者:我們想當然地以為要在 這真理的兩面之間擇其一;如果不能使其合而為一,就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隨意選擇。這是徹頭徹尾的不信。這同一位神說出了一面的真理,也說出了另一面的真理。如此一來,你還要問:「我該信哪一面」嗎?該信哪一面?兩面都該信!

心得:郭老牧師好像在講台上看著一群半信半疑的信徒,直接講出肯定的答案:兩個都要信。主啊,多多派這種人來傳講。我們要嚴師出高徒。


作者:我們並非必須先使兩面的真理彼此相合,然後才有義務接受並按這些真理而行。神的話既已清清楚楚 地宣告了兩面的真理,那就足矣。

心得:【神的話宣告了兩面的真理,那就足矣。】是一句大能的宣告,說有就有命立就立的神,宣告了這句話。這就足矣。


作者:救贖的範圍為何呢?對此,聖經的說法也似乎是相對立的。一、的確,聖經說救贖是為著聖徒和被揀選之人的。二、然而,聖經也說主耶穌的死是為要使世人得救。

心得:有一陣子,吾亦陷入這矛盾的說法中,我會把這個矛盾跟「心理的負擔」混淆。我看這個人很可憐,我就推理成「這個人被放在我身邊可能是神要救他」,我要多付出。而我看另一個人不可愛,我心裡雖有「沉重的負荷」,但是神要沒有要我做什麼,算了。略過。神在救贖的範圍明確是:愛聖徒,也同樣愛世人。這實在是針對像我這麼詭詐自以為是的人設立的真理啊!


作者:「但這兩面的真理不是相互矛盾嗎?」不,真理不可能相互矛盾;因為兩者都是神的話;而相互矛盾的事物不可能同時為真。因此,無論能否使真理的兩面合而 為一,我們都該接受。

心得:神的意念超過我們的意念。若是神的話撞擊著我們的理性時,是該讓神成為神。


作者:三、關於聖徒必永遠得保守在聖潔的路上,聖經同樣有不同甚至相對立的說法。一、的確,聖經用了最能叫信徒得安慰的措辭,斷言基督的羊有全然的保障。然而,聖經關於不要離棄神的勸誡又是何等強烈而可怕!信徒若離棄了神,其所要受的懲罰又是何等嚴厲!

心得:信徒若離棄了神,其所要受的懲罰又是何等嚴厲:真的很希望神所愛的每位,都一路信到見主面。


作者:肆、再來看有關稱義的問題。對此,幾乎所有真信徒都承認,人稱義是因著信,而不是因著行為。然而,關於稱義的教訓,聖經的說法似乎也是相對立的。但雅各書怎麼說呢?「這樣看來,人稱義是因著行為,不是單因著信。」

心得:人稱義是因著信,而不是因著行為。人稱義是因著行為,不是單因著信。這是我這週的金句。


作者:聖經雖宣告說永遠的生命是白白的恩賜,但也說信徒將來要照自己的行為受賞罰,且賞罰與行為成正比。

心得:其實,按行為得獎賞,我也還在複習中。駑鈍的我,還在補進度。


總結心得:好豐富喔。神能與人能、救贖的範圍、信徒得蒙保守、因信稱義、永生與千年國。好感謝神喔,這一大把真理都是神幫著我們儆醒、謹慎。幫助我們走在有兩側有平衡桿的小路上。若非神,我嚥不下這麼深的題目。我會自動略過、加以剔除。不想面對。還好,神預備了一個群組,讓我們一起讀書,沒有群組,我讀不下去的。真的。(Rita)





18 次查看1 則留言
Post: Blog2_Post
bottom of page